第193章 不懈
秦桑落已然立于文官之首。
早朝上到现在,他未发一言。眼见宋甘棠与汤崇俭把江南之事陈述完毕退下,并无人再出列,他便站了出来。
“启奏陛下,修建大江渠工事前期准备已经全部完成,臣决定今日就下江南,特此向陛下请辞。”
众人又惊又疑惑,大江渠不是已经修建完毕?
洪灾都挺过去了呢,怎么又要修建大江渠?
还有完没完?
姬羌虽感意外,却只是对他今日,且在早朝之上辞行感到意外。至于修建大江渠一事,去岁已经定下。
只是那时,没钱没人,还有一场泼天大水没有过去,她能在重重困难之下将前世那些决堤的点修好,已经谢天谢地。
秦桑落如今口中修建大江渠,乃是疏通南北,贯穿东西,沟通内河内湖,是一项集水利灌溉、防洪泄洪、水路漕运为一体的水事工程。
据宋甘棠与秦桑落初步合计,此项工程大约需要十年才能竣工,按照最节省的方式,前后至少投入两千万两白银。
不过,宋甘棠也说了,但凡工程进行三成,便能兴旺水路漕运,水路一通,便能加速货物流通,国库便会逐渐有收益。若将来南北沟通, 大大缩短南北货物流通的时间, 盘活的便是整个国家商脉。
商人挣了钱,国家自然也挣了钱。
此般规模宏大的工程令群臣咂舌,半晌才逐渐回神。
反应过来谁都没反对。
理由有三。
首先,修渠之事动的是陛下的私财。虽然他们很想说一句, 有钱就是任性。
其次, 若真能如规划所述,修大江渠, 沟通南北, 是一件利于千秋万代的好事。
最后,百官也疲了, 陛下自继位起, 便执着于兴修水利之事,劝也白劝。然而修渠总比修宫殿强千倍万倍,他们何必费口舌相劝!
国君颔首,群臣无异议, 修渠之事彻底定下。
秦桑落再次向姬羌提出告退, 也是告辞。
按照原计划, 他今日需得南下。
走前之所以还要上最后一次朝, 是因为他还有话与陛下说。
“陛下, 臣此生注定无家无嗣,收养养子一事, 还请陛下作罢。臣要投身修渠工事之中, 根本无暇教养孩子, 既无暇教养, 不如不开始。”
“臣也不需什么香火传承, 后世供奉。此生臣能实现宏愿,已经足矣。”
众臣闻言,比方才听到修建大江渠的宏伟工程还要震惊三分。
一个无家无室无子嗣, 孓然一身的人,竟能说出这样的言论。
姬羌静默良久,见他坚持, 便依了他。
秦桑落便对姬羌行了个大礼, 转身告辞。
修渠事大, 早走晚走都要走,姬羌并未多作挽留,而是起身走下金梯,亲自与秦桑落送行。
二下江南的秦桑落, 昂首挺胸的走出保和殿,群臣肃穆,默默相送。
秦桑落犹记得自己初下江南时,走的何等狼狈,几乎听了一路污言秽语。
时隔一年,人还是那些人,态度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秦桑落略略感叹几瞬,悄然将这一切放下。
如今,他还在意这些吗?
不,永远不会在意了。
他已经找到重于泰山之事,这些琐碎自然轻于鸿毛。
……
姬羌站在保和殿的门口,忍着鼻腔的酸意,静立着,目送一点一点远去的背影。
过了很久很久,才转身,重回朝堂。
余光一瞥,似乎有几个老臣在悄无声息的淌眼抹泪, 发现她的余光,连忙用袖子擦拭。
她亦有颇多感叹,却一声都不能叹。
朝上朝下,君君臣臣,各司其职。
每个人,都有自己的使命要完成,都要坚持不懈的完成,秦桑落如此,她亦然。
早朝继续。
梁燕卿左右瞅了瞅,见无人出列,便鼓了鼓勇气,走出文官队伍。
“陛下已经及笄,臣以为,礼部当着手准备,为陛下选夫王一事。”
众臣:“……”
姬羌:“……”
这位梁大人还真是坚持不懈啊!
“钦天监的屋顶修好了?”这回,姬羌并未冷脸,但也没好哪里去。
“回陛下,修好了。”这回,梁燕卿有了底气,回的又快又亮。
姬羌:“万邦馆的墙壁修没?”
梁燕卿:“……”
他倒是想修,关键没银子啊!
无论户部还是朝堂,他先先后后要了多少趟银子,一个比一个抠,愣是捂着银子不给。
迄今,梁燕卿仍对陛下那篮子菠菜耿耿于怀。
“回陛下,臣想修,但没钱。”
姬羌便看向汤崇俭,向来一毛不拔的户部当即给礼部拨了二十万两银子。
梁燕卿对着国君千恩万谢,却并未立刻退去,似乎还有事儿。
果然,只听梁燕卿又道:“禀陛下,自弘文馆开馆以来,京中学子踊跃报名,各地学子闻声,纷纷入京……如今弘文馆十二馆,里仁馆、明德馆、思齐馆、修己馆等,馆馆爆满,仍有诸多外地学子逗留京中,四处求门路,以求入馆。”
情况诚然如此,姬羌也知其意,便问群臣,是否赞成弘文馆扩建。
汤崇俭不大赞成,虽说皇室私库与国库前后进了两笔巨财,然国家这几年多灾多难,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。这不,江南水患刚过,一千多万两银子没了。
何况陛下仁德,还要与江南三州免税三年,接下来三年别想从南边儿有一分钱进项。
靖国公立志要整修大江渠,又要沟通南北,又要贯通东西,确实气势恢宏,可遑论有多恢宏,都得拿银子堆吧?每年什么不做,光修渠就得出去两百多万两。
这修修那补补,这赈赈那免免的,淌出去的都是哗哗的银子啊。
一想到这些,汤崇俭就条件反射的心疼。
因此,汤崇俭有理有据道:“臣以为,弘文馆既能容纳京中求学子弟,足以说明,它目前的规模够用,无需扩建。至于外地学子,还是归当地求学比较妥当。一则距离之故,二则,若入京才能得以求学的风气一开,势必造成两端不利。旱的太旱,涝的太涝,于京城与地方来说,都不是什么好事。”
诚然,姬羌以为汤崇俭说的有一定的道理。
不过,她也不能光听一家之言,便又问别家。
不常在朝堂发言的国子监祭酒李常衡提出一折中的法子。
喜欢女帝工作日常请大家收藏:(www.14xsw.com)女帝工作日常14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