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花园,凉亭里,宇文温正在考校女儿的功课,方法是背诗,背的诗名为《木兰诗(辞)》,是有名的北朝民歌。
同龄的宇文慧英和宇文琼英,轮流接力背诵,稚嫩的童音搭配着《木兰诗》,彰显出巾帼英雄木兰的风采。
“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,不闻机杼声,惟闻女叹息。”
“...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,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
“...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”
“...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”
“...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忙: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
两个小丫头背得很流利,此次考试得满分,宇文温给了奖励之后,问女儿有什么问题要问。
宇文慧英和宇文琼英七岁多,这个年纪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,所以背诗都只是背个大概,未必清楚诗句的意思,所以宇文温有时候会做解答,算是亲近子女的一种方式。
宇文慧英一脸疑惑的问:“阿耶,何为‘策勋十二转’?”
“啊,那是勋官十二阶(转),也就是十二个等级的勋位。”宇文温说完,发现自己的解释对于两个七岁多的小丫头来说还是太难理解,便进一步解释:
“策勋,‘策’是记录的意思,,‘勋’是功劳的意思,两个字连在一起,就是‘记功勋于策书之上’....”
“‘策勋十二转’的意思,就是木兰立的功劳,达到了最高价、也就是第十二阶,若是从最低一阶开始晋升,可得经过十二转,说明木兰真了不起了。”
“喔....”宇文慧英和宇文琼英点点头,满是期待的看着阿耶:“阿耶!我也要学木兰!”
“哎哟,那得你阿耶老得上不了战场了...”宇文温笑起来,笑得很开心:“还得你们的兄长都老得不能上战场。”
“喔....”宇文慧英和宇文琼英有些失望,她们不懂的事情有很多,所以不明白现实里“木兰替父从军”这种事是很难发生的。
不过这不妨碍小丫头们继续问问题:什么是“赏赐百千强”。
宇文温回答:“‘赏赐百千强’,意思是赏赐有很多,‘百千’是比喻,形容数量多,‘强’的意思是‘有余’。”
宇文琼英问:“阿耶,那官军此次大捷了,是不是要‘赏赐百千强’?”
小孩子哪里懂时事,只是宇文温经常给她们念报纸,所以知道许多事情,譬如知道如今官军大捷。
宇文温闻言点点头:“对的,朝廷要奖惩分明,将士们立了功劳,就得赏赐。”
宇文琼英问:“阿耶,朝廷有那么多钱财赏赐么?”
宇文温依旧点头:“有,肯定有的。”
小丫头总觉得阿耶说的都是对的,似懂非懂的点点头,宇文温陪着女儿说了一会儿话,让女儿拿竹子去喂大熊猫“墨白”。
自己坐在凉亭,让宦官拿来功劳簿,翻看起来。
功劳簿,记载着军中将士的功劳,是朝廷奖赏有功将士的依据,此次大军平定高句丽、收复汉四郡故地,将士们征战一年有余,立下无数功劳,朝廷自然是要嘉奖的。
按照制度,功劳簿上叙录的军功要层层审核,经兵部、吏部复核,最后上呈天子御览(实际上只是浏览),若无疑问,那就得尽快奖励。
将士们为国效命,用生命和鲜血开疆扩土,立下的功劳,必须及时“兑现”,而伤亡将士的抚恤也必须及时发放,这样才能鼓舞军心,才能让更多的人投身军伍。
所以,功劳簿的核对、复核、审核进度很快,没有拖延,当吏部将整理好的功劳簿上呈后,宇文温让中书省枢密院核对一遍,自己再“抽查”。
为的是对将士们负责,立了功的人,就一定要奖,没立功的人则不能占便宜,这就是赏罚分明。
周国的勋位,如今也是十二阶(转),最高一阶是上柱国,但很可惜,此次大战,并没有士兵立下奇功,如同木兰那样“策勋十二转”,直接从普通士兵变成上柱国。
不过,“赏赐百千强”是必须的。
最好的赏赐,除了爵位、官职、勋位,就以实物中的土地最受欢迎,然而,当大规模对外战争越来越频繁时,土地是必然不够分的,那该怎么办?
用各种“优惠政策”来填补土地不足造成的“赏赐空白”,譬如减免税赋,或者多发放钱财。
但是,现在有了科举,若仔细算一笔账,从军上战场、用命换军功,好像不如读书考科举争取考试当官来得划算。
毕竟科举考试三年一次,考不中还有机会“再来一次”,可上了战场,命就只有一条,一不留神人就死了,哪里还有机会“再来一次”。
读书备考科举,不会让人断手断脚,眼瞎耳聋,但打仗会。
读书,可以和家人在一起,当兵却“忠孝两难全”;赶考,考中考不中,人都能好好的回来,上战场却不一定,家人每日都要提心吊胆。
所以,若是天下承平日久、科举制度逐渐完善,人们适应了科举入仕,那么投笔从戎的“性价比”会越来越低。
当然,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,但如今工商业的发展迅速,读不了书,可以去务工、做小买卖,一样能过得不错,而不需要从军卖命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