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章 三产重组
次日,韩坤以三产管理中心主任的名义召集了自行车厂、电风扇厂、产业集群中心的相关责任人,讨论各产业重组的会议。
名义上是讨论,实际上是通知。
倒不是韩坤独断专行、盲目整改,而是各厂的负责人表现的有点颓废。既没有市场经济下竞争的紧迫性,也没有扩大生产的决心。
目前,除了产业集群中心职工还算尽职尽责之外,像电风扇厂和自行车厂的职员都有点懈怠。可以说是消极怠工,安逸的很。
可能是额外收入被韩坤斩断之后的消极反应,也可能是没有贯彻生产制度而引起的怠工行为。
正因为出现了这样懒散的局面,在落实了三产管理中心的主任职务之后,韩坤充分考虑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,拿出了三产重组方案。
重组目的是整合现有三产业务的人力、资金等资源,做到有效利用,减少内部损耗和浪费。同时,也是事权的整合,做到指哪打哪,箭不虚发。
会议议题主要围绕着各产业后续发展做出相关的整改,厘清人事职权、资金用途、发展方向等核心问题。
以自行车厂为例,韩坤正式将金州自行车厂更名金州大众车厂。而相关的事权也统一归属到了三产管理中心,厂长只作为生产的负责人,不再承担管理的职责。
事权方面做出了整改,资金方面也是如此,统一由三产管理中心调度,自行车厂不再拥有资金使用的的签字权等等。
至于发展方向,这个倒不是很急。
相对于自行车,韩坤更乐于制造小轿车。只是以自行车厂的技术和资金而言,暂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能力。如果后续有资金的支持,韩坤倒是可以尝试一下。
不过,考虑到车厂的正向发展,韩坤还是留了相当大的余地。后期要是自行车的生意能做到全国,完全可以先把摩托车生产线弄起来。
以自行车为起点,摩托车为中段环节,后续从国外引进汽车生产线。这是韩坤大概的一个思路,就是当前无法实行。
会议还在进行中,韩坤并没有把摩托车和汽车的这个思路公布出来,只是单纯的对自行车的后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由点及面,以金州地区为起点,打通全国销售渠道。通过做大蛋糕,带动自行车厂的销量,从而为后续的规划打好基础。
而电风扇厂和产业集群中心也是同理,正式更名为大众电器厂和大众商贸公司。
三个业务职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,销售职能从车厂和电器厂剥离,交由大众商贸公司负责,两个厂只负责生产。
事权、财权、销售职能被剥夺,自然引来了车厂和风扇厂负责人的激烈争吵。
而产业集群中心的意见并不是很大,毕竟是韩坤亲手建起来的,对于韩坤的决定更多的是支持。
况且,产业集群中心虽然失去了资金使用的签字权,但是得了两个厂的销售职能。可以说是有得有失,心态相当的稳定。
反而两个厂因为失去的太多,意见很大。
正是基于这种原因,自行车厂的张继勇厂长提出了反对意见,说道:“韩主任,我看没必要进行整改吧!自行车的销量在有序回升,年底完成今年的指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”
80年代的自行车王国是名不虚传的,自从金州市取消了自行车票之后,自行车人均拥有量迅速提升。
张继勇之前因为质量的问题差点毁了车厂,现在又信誓旦旦的说出这种结论,难免被韩坤小瞧。
借着这个论断,韩坤直接驳斥了回去,厉声说道:“张厂长,不要总是鼠目寸光,要放开眼界。金州市已经取消了车票,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城市取消。”
“这样的机会就像天上掉馅饼,你没想过把馅饼吃下去,反而想着逐一躲开,你到底是存了什么心思。”
“不要以为就你能做自行车,别人都是傻子。”
声音格外的响亮,刺的张继勇半天说不出话,相当的尴尬。
他本来就是找各种理由、借口,不想让韩坤介入车厂太多,就是担心韩坤通过重组的手段,将车厂的控制权拿到手里。
之前就是通过业务的合并,郑友军失去了对自行车厂的控制。后来韩坤也是为了不激化矛盾,并没有马上拿下控制权。
当时为了提振吴国斌的信任,韩坤也只是在生产的环节增加了一道监督的手续,控制了产品的质量问题。
现在又想故技重施,张继勇是能看出来的。只是韩坤已经是车厂的直接领导了,他又不好直接反对,只能找理由来阻挠接下来的重组。
然而,想法再好,都阻挡不了韩坤对车厂的整改。
虽然上面还有郑友军的领导,但是在一定程度上,韩坤是有真正决定权的。只要韩坤有理有据,郑友军作为上级主管领导也无法阻挠。
这就是直接领导与间接领导的区别,县官不如现管。
当然,郑友军是有一定的否决权的,并不存在韩坤独断专行的事情。但是只要韩坤能出成绩,下定了决心,郑友军就没办法完全阻挠。
韩坤如此强势,自行车厂的张继勇厂长瞬间没了底气。他也不是傻子,早就知道了韩坤的各种传闻,做事手段狠辣不说,还相当有执行力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