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父听了之后,也是了然,不过他也有心让苏雅大哥再要一个,这个时代讲究的是人多力量大,所以如苏父家这样,只有一个小孙子的家庭还是挺少的。只是因为苏雅大哥一直都在部队,最近更是三年才回来这一趟,而且也不过待了两晚,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再要一个罢了,但是接下来有机会,肯定会多要几个的。
果然没过多久,苏雅大嫂就回来了,这次她算是放心了,毕竟学校食堂做的是真的好,厂里的食堂只能说中规中矩,但学校的食堂那是真的有大笔补贴的。吃完饭,看着苏雅回办公室休息,李昭则是和苏父聊了会天,然后就去忙了。
李昭这边在忙,厂里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非常繁忙,首先招人就不说了,依然是以往的成熟套路,人招到之后,直接进行军训,然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安排。
而现在人员还在招聘之中,当然招聘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,只需要将人员需求量分给各个街道办就可以了,他们就能做的非常好,当然,这些人只要不是有太大的问题,厂里都是能够接受的,毕竟厂里也会进行教育,而且管理的很严。
其中军训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,只要按照新兵的要求,直接训练一个月,基本上所有不服的人都会服气的,而且由于人员太多,周围根本没有这么大的地方进行训练,所以这一次的训练是直接委托给军区的,当然招的女工也不少,这些人直接交给了张师长旗下的女兵,而男工的训练,厂里则是直接来了个严要求。
其实对于这次招人李昭还是非常感慨的,原因也很简单,那就是这次招聘过后,因为李昭的原因,京城周围已经有上十万人找到了工作了,而因为这个影响,也最少带动了几万人的就业,再加上女兵,不说多,最少有十五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,而据李昭在网上看到的消息,好像京城的知青,都不到三十万人。
这样的情况下,其实李昭已经解决了差不多一半的知青问题了,当然全国范围内解决的问题更多,毕竟很多本来已经半停产的工厂都已经复工复产了,因此影响的人更多,这个数字已经不是李昭可以了解的,但想来几百万还是有的。
毕竟李昭这边给国家带来的财政收入是真的多,一年三百多亿,这些钱肯定是要用出去的,有了这么大一笔的国家资金投入,很多项目都能很好的运转下去。李昭其实都有一种感觉,那就是他这几年一折腾,很可能将知青这个群体给折腾没,因为随着发展,城市的就业机会会不断增多,到那时哪里还会有知青?
特别是现在的三线建设,本来是准备搬运一些近海工厂的设备的,但有了自己出产的设备之后,人们惊讶的发现,原来那些破玩意,是真的不怎么样,与其搬运这些设备,还不如直接生产新的设备呢,所以原本的三线建设也改变了。….
招工这边不论,农业技术人员那边却出了一个让李昭哭笑不得的事情,那就是在经过一个星期的农场学习之后,农业研究所根据所有人员报到时填的从事专业,给所有人进行了一次考试,当然这次考试也是分级别的,毕竟学历不同。你让那些只是中专的人去考大学的知识,那就是为难人了。
比如中专的那些,考的就多以实践为主,理论方面都是比较浅显的部分,这些人厂里只需要他们能够掌握技术然后运用好就可以了,也就是这些人会是某些项目的一线指导人员,当然如果这些人技术比较高,也可以直接申请考更高一级的,在通知考试的时候就直接说明了,但如果考试不合格,就会直接遣退。
而大专的就会深不少,理论方面会占得相对多一些,当然实际运用方面也不会少,基本上能够符合他们的学识,当然他们也能越级挑战,只是考的太差的代价,估计他们承受不了,不过和中专的不同,这里有几十个申请了越级。对于这种
情况,李昭还是比较欣赏的,因为这代表着这些人一直都在学习。
最后一档当然是大学的了,他们考的内容比较偏向于前沿的研究,农业研究所也希望能够从这些人里挖一些比较厉害的研究人员,毕竟现在的农业研究所需要研究的项目非常多,但人员实在太少了,不说别的,就是研究给秸秆用的腐熟细菌,就能形成一个比较大的门类,而且将来的运用前景也是非常广阔。
本来考试没有什么事情的,毕竟如果这些人都有真才实学,那么摸了底之后,就会直接根据他们的成绩进行分班,然后分别就行培训,最后会根据学习的情况,进行分组,大概在三月中下旬,这些人就会组队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,然后出推广报告,经过讨论审批之后,就会直接实施了,他们也会到各地坐镇。
当然当现有的推广农场走上正轨,他们还会调研明年要推广的农场,将推广方案做出来,然后讨论审批之后,就会直接到明年要推广的农场里选人培训了。
但问题就出在考试的结果上,居然有七十来人考的一塌糊涂,其中更是有十几个本科的,最让李昭诧异的是,据说还有两人有留洋经历,年龄都是快四十岁,而且还是同学,都毕业于一个什么克莱登大学,对于这个学校,李昭听到的时候也是一脸懵,无他,他是根本没有听过这个大学的,也许是他孤陋寡闻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