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兴元年四月二十日,雷首山之战,沈晨大破曹真。
两日后的四月二十二日,赵云包围蒲坂,徐晃率军突围,他本人亲自断后,为赵云生擒。
整个河东郡的曹军为之一空。
朱灵有那么三四千人逃走,徐晃那边有一万多人逃走,而曹真那边接近全军覆没,六万人至少三四万或是被杀,或是投降,或是失踪。
一时间河东易手,曹魏在西线关中的十万兵力就只剩下潼关一万人,徐晃朱灵的残部约两万人,差不多有七万人或死亡或被俘或失踪于两次蒲坂之战,臼城之战以及雷首山之战中。
与此同时,四月底,诸葛亮主力大军也已经兵出南阳,十五万人马浩浩荡荡,过叶城,据昆阳、舞阳、定陵等地,铺天盖地的兵马宛若洪潮,威胁着颍川与汝南。
得知诸葛亮出兵,曹魏朝廷派了新任车骑大将军司马懿为主帅,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为副帅,统领约十二万大军至河南进行抵御。
这差不多已经是曹魏最后的主力部队。
经过连番战败,曹魏从巅峰五六十万兵力被打落至谷底,如今总兵力不过堪堪三十万左右,其中西线十万,南线十二万,东线八万。
现在整个洛阳除了约万人的京畿部队以外,并州、幽州、冀州、兖州、青州等地已经成为空巢,没有地方郡兵驻守。维持治安以及打击造反起义份子,全靠当地官府的衙役缉盗。
若非曹叡上台后励精图治,休养生息,改变了以前苛责百姓的政策,再利用九品中正制度吸引了一部分世家纳贡,让河北等地存在了一批新组建的新军,恐怕现在曹魏的腹地已经是造反不断,到处都是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了。
河南这边司马懿到后,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,尽迁颍川以及汝南西侧的百姓至河南腹地,同时在颍川临颍、颍阳、许县一带构筑堡垒,挖掘壕沟,竖起坚固的营寨,全面龟缩,不与诸葛亮交战。
诸葛亮试探性几次进攻,都被司马懿一一击退,且不管诸葛亮下战书还是挑衅,司马懿都坚决不出营寨与诸葛亮决战,犹如缩头乌龟,根本不敢出兵。
历史上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,司马懿兵力比诸葛亮强,并且诸葛亮还是长途跋涉出褒斜道,驻扎武功五丈原,劳师远征,又送女装给司马懿激怒他,司马懿都龟缩不出,更别说现在诸葛亮兵力比司马懿强。
因此在审时度势之后,司马懿就是不出来,想要继续和诸葛亮对耗。
显然他还算聪明。
司马懿知道要是和诸葛亮决战的话,他死得很快。
而继续耗下去,等曹魏那边世家兵力训练好,他的兵力得到补充,或许还有打败诸葛亮的机会,所以龟缩着是正确的选择。
而就在双方于河南僵持的时候,此刻洛阳,皇宫当中,曹叡坐在主位之上,看着手中的公文急件,十分的忧愁。
公文上说沈晨现在与曹真对峙在雷首山,朱灵战死后,汉军包围了蒲坂,河东的形势岌岌可危,虽然曹叡之前就派了孙礼过去,奈何孙礼到之前朱灵就没了,没有起到驰援朱灵保卫皮氏的效果,这让他很是担心。
一旦沈晨占据河东,那他的情况就十分危险了。
河东可以威胁到并州之地,而且还能够通过中条山直接绕过潼关,从大阳县,也就是后世平陆县到黄河北岸,渡河就能直接从函谷关进攻洛阳。
所以曹叡可谓是焦虑不安。
殿内陈群、董昭、卫臻和毋丘俭几个人分列而坐,作为谋士替曹叡出主意。
看到曹叡脸上的表情神色十分凝重,陈群就说道:“陛下,公文上虽然说西线的局势有些紧张,但镇西将军素来有胆识,为人稳重,相信他应该不会出什么纰漏,何况徐将军那边还有三四月存粮,应该可以支撑很久。”
“但他也只有三四月粮草了。”
曹叡担忧道:“若是曹真一直没什么进展,就被沈晨拖在雷首山,三四月之后,徐晃岂不是要全军覆没?到时候河东一失,并州就......”
陈群劝道:“陛下勿虑,三四月后我们的新军应该也能练出一些。更何况我们也派了一些援军过去,镇西大将军必然会想办法接应徐将军,汉军少骑兵我们多骑兵,纵使守不住河东,退守并州还是无忧。”
曹叡叹了一口气道:“话是这么说,可朕还是心中不安,总觉得会有什么大事会发生。朱灵一死,河东防线就出现了漏洞,沈晨不会放过这个机会。朕在想......”
“陛下想什么?”
董昭问。
曹叡犹豫道:“朕在想,要不要迁都......邺城是我大魏龙兴之地,迁回河北,朕也能安心一些。”
当初曹丕篡位之后,把都城迁到洛阳,里面有很多考量。
那个时候虽然曹魏经历了关中之战和襄樊之战的失败,但整体实力还在,加上孙权和刘备并非一条心,所以他认为主要敌人是刘备,就把帝都放在洛阳。
洛阳离关中和河南比较近,离淮南稍微远一些,就意味着曹丕要把主要重心放在打击刘备身上,想要联合孙权,一起图谋荆州益州。
只是没想到孙权有点拉垮,在他篡位的时候就被刘备给灭了,或者说曹丕之所以篡位,也是孙权正在遭受进攻,刘备无暇北顾的时候,趁机先把自己的位置坐稳再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