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七日,清晨平旦末刻。
当沈晨与夏侯渊约战,双方调集兵马的时候,襄阳城里的夏侯惇也在调集兵马。
他还没有蠢到把所有的兵马带出去,而是留下赵俨领一万两千人继续驻守襄阳,自己则带着三万人趁着清晨天色还未亮的时候,乘小船出城。
城内的小船不多,为了把三万人全都送出去,光从平旦到日出这一个时辰,数十艘小船就来回了好七八趟。
士兵们带五日干粮,留下大部分粮草,给赵俨坚守,这样赵俨就能够多坚持很长一段时间,等他与夏侯渊汇合之后,就能够反攻樊城,重新占据襄樊要地。
等到日出末刻,三万大军就已经在城外集结,开始向西北方向沿着汉江北上。
两岸的荆州军斥候自然早就发现了他们的动向,各路号角、骨哨、锣鼓声音不绝,仿佛在沉睡中被惊起,连汉江江面上,都多了很多尾随的船只。
不过夏侯惇不怕,他知道这些都是沈晨布置在汉江上的斥候。
虽然沈晨的部队就在江北樊城一带,但沈晨的主力目前在前线和夏侯渊对峙,双方的距离本就很近,除非沈晨能大胜,然后即可回军,否则追不上他。
等他到了筑阳之后,哪怕沈晨撤兵回营,然后立即上船组织船队来袭击他也无妨。
因为夏侯渊也可以立即前往阴县,与夏侯惇隔着汉江和江面上的沈晨军交战,傅方又在两岸都修筑了寨墙,且江心洲地形狭窄,河水湍急,他们占据地利,因此并不惧怕。
很快到了食时,驻扎在西面隆中一带的荆州骑兵就呼啸一声,四散逃开,虽然霍漾他们在这里杀了不少曹军斥候,可毕竟不能和正规军硬碰硬。
夏侯惇骑在马背上,独眼扫视了远方的骑兵一眼,并没有说什么,而是指挥着部队向着西北方向的丘陵山区道路方向走去。
等到了午后,他们就已经过了隆中。
从襄阳走陆路过汉江几乎也就这一条道了,其它地方的汉江最窄的地方都有五十宽,整个河段平均宽度在百丈以上。
而且还是枯水期,汛期宽度得翻倍。
所以他们就只能往汉水相对较窄的上游走,通过江心洲,在两岸江面上搭建浮桥过河。
但前往筑阳的道路及其遥远,光去筑阳就得走一百八十里路,其中还有不少是山区地形,即便大军轻装简行,清晨出发,风餐露宿,也至少要到明天晚上才能到筑阳了。
其中在筑阳与襄阳之间,还有一座城池,名字叫做山都县,大概位置在后世谷城县南面的庙滩镇,以及襄阳樊城区太平店镇一带。
这里也是个渡河点,后世叫做太平渡口,江面有江心洲,且与对岸相连。
然而此地早就被沈晨占据,派遣了霍漾吴当吴涛等人抢占了山都县,以山都县为基点,封锁了自山都往襄阳方向的所有汉江江面。
至于为什么不辐射到谷城和阴县渡口那边去也很简单。
太远了。
从襄阳到谷城那边直线距离大概五十公里,而沿江北上得七十多公里,特别是上游江心洲、浮岛、暗礁不计其数,河道又极为狭窄,不适合大船通行,只能走小船过去。
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夏侯惇敢于翻山越岭,走两天山路去筑阳,再从筑阳渡河,再走两天回到夏侯渊所在的偃城缘故。
只要傅方守住筑阳和阴县,那么沈晨的大船过不来,小船拦不住,他能大摇大摆地过去。
很快到傍晚时分,夏侯惇就已经看到了远处的山都县。
他们是从隆中乡来的,翻越了几座丘陵高山,走了六个时辰,差不多九十汉里,大概四十公里,平均每小时的速度为三公里,刨除掉中间休息吃饭的时间,均速在四公里左右。
这样看来,曹军士卒一路走来还是颇为艰辛,不过沿途都比较顺利,除了不时出现的沈晨军斥候令人有些厌烦以外。
“原地休息一下吧。”
夏侯惇看到士卒们走了一天了,除了晌午休息了三刻钟以外就没怎么休息,将士们颇为疲惫,便下令在野外驻扎。
当然不是安营扎寨,就随便躺着睡一下就行。
日落西山了,除了安排守夜的士兵以外,大部分人就在山脚下的丛林里找棵树躺着。
等到黄昏时分,天色已经暗下来,远处忽然出现了几匹马。
“嘟嘟嘟嘟!”
外围斥候尖锐的哨声很快引起周围士卒的警惕。
但片刻后同样是属于曹军的骨哨响起,也让他们迅速从躁动变得安静下来。
那几名骑士很快被带到了夏侯惇面前,翻身下马,单膝下跪道:“报,将军,敌人正在进攻筑阳和阴县。”
“他们去了多少人?”
夏侯惇皱起眉头,筑阳与阴县被攻击他并不意外。
因为早晨他离开襄阳的消息就肯定已经传到了沈晨那边,除非夏侯渊没有完成缠住他的任务,否则的话沈晨肯定没办法从陆路直接走到阴县去。
但派出小股部队乘船沿江北上还是没有问题,上游大船不好过去,几百艘冒突、露桡之类的运兵小船还是非常轻松。
信使答道:“不下五千人,有数百艘船只,傅将军只有一千多人,担心难以抵挡敌人攻势。”
“五千?”
夏侯惇沉思起来。
筑阳和阴县只是两座小城池,且驻兵极少。
因为它们本身就不是什么战略要地,汉江过河的地方太多了,而且距离襄樊战场极远,不管是沈晨还是夏侯渊,派兵过去都不方便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